最近一年的小结
不知不觉离开学校也有快一年了,博客也荒废了一年了,这一年里面我多多少少也干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些成果。值此毕业一年并博客复活之际,稍微总结一下我都干了些啥吧。
对自己的电脑整了什么活
由于我的爱好很大程度上和电脑相关,因此也从这方面先讲起了。
失败的活
俗话说欲扬先抑(?),在说令人开心的事情之前,先说说少数难受的经历吧。(其实是时间顺序)
1. B450灵车的翻车
由于住宿空间稍微宽裕了一些,有空间摆放两台主机,于是便动起了整一个MTT S70专用机的心思。
很快啊,基于省钱、复用现有部件和整点新活三个重点的配置方案被设计出来了:
CPU:R5 3600(复用现有配件,下同)
主板:精粤 B450M-Plus
散热器:乔思伯CR1400
内存:宇瞻 DDR4 2666 8G *2
硬盘:佰维 NV7400 512GB
显卡:摩尔线程MTT S70(复用)
电源:鑫谷AN550w
机箱:长城X3w
其中新配件的购买价格加起来约1000元(省钱),而整个主机的配件尽可能在省钱的同时保证白色外观(新活),不过由于此前没有任何纯白主机的经验,装机效果有点不够理想。
当然,若只是装机效果不够理想,那么还称不上翻车,毕竟它在windows下表现基本正常(不考虑传感器不准之类的小问题的话)。它翻车的点,应该也是大部分人不会遇到的:Linux。
2月时,deepseek崭露头角,我也提起了兴趣试着本地部署一个小模型玩玩。而在当时,我这边稍微有点部署可行性的电脑就是这个精粤B450灵车。当我装好Linux环境、部署好蒸馏后的模型,很好,跑起来了,能用,它在运行AI方面没什么问题,性能也还可以。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随机性的直接掉电重启。在排除电源功率不够(先马500W都不成瓶颈,鑫谷550W没理由不够,同时掉电重启时机和负载轻重甚至稍微负相关)、配置有误等问题后,问题基本锁定在精粤的UEFI有问题上面,解决方案基本只有重买别的(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由此宣告精粤B450平台跑linux的完全失败,开启了组新平台的计划。
这便是这次翻车的记录。
2. 老将RX470D的不支
在配置精粤B450平台的同时,既有的微星B450平台也迎来了升级:3600换成5700X3D,由此达成B450平台的小圆满(自称)——除了显卡有点弱,还在用快8年前的RX470D。
在更换5700X3D后不久,470D终于还是年老力衰,开始出现故障了,比如打游戏时突然掉驱动,而且频率逐渐提高。很快我便不敢用它打游戏了,转移到搭载S70的精粤B450平台。当然,我也不是没尝试过换卡,但当时我对老卡的价格很有意见,也明知新卡发布在即,于是打算先买一张RX590过渡,却买到问题卡打出战败CG。加上不久后精粤B450平台发生了上述翻车事件,于是我便使用MTT S70作为唯一主力显卡玩了几个月的游戏。
成功的活
前面整的活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接下来的活多少还算成功,至少稳定(虽然用了点钞能力)。
1. X3D搭配S70,真的假的
这个活是上述精粤B450灵车的精神续作,很大程度上只是整合了打算留下来的配件,最大的意义是作为MTT S70的固定搭载平台,供其在Windows和Linux下的整活和使用。只是5700X3D搭配S70,参考游戏表现多少有点吕布骑狗。
但从实现目的的角度看,它做的很好。Windows10 LTSC使得系统特性不会随意变化,不用担心Win11大版本更新后的兼容性问题(以及使用习惯问题)。他也在我的新平台搭起来前,当了一段时间的唯一主力游戏平台,证明了稳定性。Linux方面,微星B450不存在精粤那样的UEFI缺陷,也可以稳定地运行各种Linux发行版,只是考虑到显卡驱动兼容性,我选择了Linux Mint.
只是由于Linux Mint安装时间离现在较近,还没有太多时间整什么活,仅仅是验证了一下steam和驱动版本的兼容情况、新驱动能否运行高版本MC而已。
2. 顺势而为的新平台,但还是3A
这个平台是精粤B450翻车后便开始策划的下一代主力平台,预算限制相当程度放宽,配件选型时也适当考虑了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考虑到以后兴趣下降不一定有激情上太高配置稍微任性了一下,结果就是下面这个配置:
CPU:R7 9700X
主板:技嘉 B650M AORUS ELITE AX
散热器:利民AK120SE
内存:光威 DDR5 6000 C36 16G *2(长鑫颗粒那个)
硬盘:佰维 NV7400 512GB(精粤B450上拆的)
硬盘:WD SN5000 1TB
显卡:技嘉9070gre 魔鹰
电源:安耐美GN750
机箱:先马黑洞Pro
嗯嗯,这台电脑很明显的装了两块M.2固态,这并不是因为一块装系统一块装游戏,而是两块盘都装系统:SN5000装windows,NV7400装Arch Linux,多系统引导交由grub完成。同时机箱也和精粤B450平台不同,选择了静音导向的机箱,在组装完成后的日常使用时,安静到我有时都不清楚它有没有开机。
这台电脑的windows部分没啥特别之处,过于常规了就不提,Arch Linux部分则是整了几个新的活。首先是桌面环境上,没有像笔记本上选择Gnome,也没有选择更主流的KDE Plasma,而是选择了Cinnamon。同时由于Cinnamon并没有自带可靠的WM,所以这一部分我就随便整了个Ly用了(主打一个生人勿近)。于是,整个系统的使用体验就和笔记本电脑上完全不同了,更接近微星B450平台上的Linux Mint。
而另一个活,就是首次尝试使用了btrfs(此处感谢朋友指导),安装过程除了一开始livecd的Kernel版本稍低导致透明压缩配置有问题之外,比较顺利。btrfs的子卷特性也让我联想起mbr时代的逻辑分区,在有了这一层理解后,操作也变得稍微大胆了起来ww。现在这个Arch Linux也在日常稳定使用中,时不时还接一下pad当副屏。
那些依然不变的东西
- 首先是笔记本电脑。依然是那个用了6年的hp薯条,依然是那个安装了4年的用Gnome的Arch Linux,很多软件环境也多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是一个熟悉得令人安心的环境了。
- 然后是手机。还是那台用了快4年的MIX4,虽然上面刷过不少MIUI、澎湃改版,最后还是稳定在了澎湃OS1.0的某个小版本的改版。可能是没有时间经历重新双清后再次设置各种软件、环境吧,明知道有人做出了澎湃OS2的改版,也没心思去刷了,就这样吧。
- 最后是博客。搬瓦工传家宝还在续费、使用,古老的Typecho依然在运行,作为流量不大的博客,也没有提升配置或改变服务端的动力。知道技术栈已经陈旧,但起码使用需求还是可以得到满足,于是决定维持现状。
我的个人情况?
除了电脑,还整了什么
- 给自己的相机整了一个大变焦比镜头,并且带出去旅游了;
- 摸了个水证;
- 试着重新捡起传统阅读,也包括一些东西的学习;
- 玩了某个gal,就是有点偏门。
生活和工作,情况如何
总的来说,有喜有忧吧。
喜的是,顺利毕业并且有了一份应该还算稳定的工作,干了快一年也基本上适应了。工资什么的也还好,可以在生活无忧的基础上保证存款缓慢上涨。至于忧,我只能先放sari和ssri这俩谜语在这了。总体而言还算过得去,基本顺利地开始了新的生活。